
一、A股策略
1958年,一个叫田家炳的印尼华侨带着自己的家人移居香港,并在元朗的屯门海边购买了30多万平方尺的海滩。
拿到土地后,这位39岁的商人开始“移山填海”,在曾经的滩涂上建起了一座规模不小的人造皮革厂。
因为厂子里面使用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仪器,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物美价廉,很快便打开了市场。

就在田家炳皮革厂的生意蒸蒸日上的当口,世界经济的大衰退毫无预兆的席卷全球。
一时间全球的实业市场都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,每天几乎都有破产清算的企业。
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香港自然是不可能幸免的,1965年香港的大部分银行出现了疯狂的挤兑,让银行业一片狼藉。
仅仅过了两年,香港又出现了大规模的骚乱,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。
进入70年代后情况也没有好转,原油价格的飙涨让本就元气大伤的世界经济再次下滑。
那段时间香港真的是哀鸿遍地。
面对一波又一波的不利冲击,田家炳的皮革厂却屹立不倒。
不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,反而是逆势而起,将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。

到了1975年的时候,这家皮革厂已经是整个香港,乃至东南亚最大的皮革生产厂商。
田家炳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“香港皮革大王”,一度和齐名。
从一个16岁的辍学少年到大名鼎鼎的香港企业家,田家炳这一路走来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他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古野镇银滩村,小时候父亲经商,家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。
可自从1935年父亲不幸身亡后,田家的好日子就彻底结束了。
当时才16岁的田家炳只能放弃学业,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。
虽然年纪不大,但田家炳的胆子可不小。

听说越南那边的生意比较好做,17岁的时候田家炳将自己家的生意转让了出去,拿着一笔钱跑到越南创立泰安隆瓷土公司。
瓷土生意的前景很好 ,市场很大,田家炳准备要继续扩大产能。
但就在这个时候A股策略,汕头沦陷,瓷土的运输成为了大问题。
手上已经积累了一大笔资金的田家炳没有继续冒险跟瓷土生意死磕,而是转往印尼,投身到了橡胶贸易当中。
凭借着超然的眼光和敢打敢拼的性格,田家炳很快就在印尼成立了两家橡胶公司。
1956年,生意越做越好的田家炳创办了印尼首家塑料薄膜制造厂,成为了印尼最大的橡胶商人。

钱虽然没少挣,但印尼始终不是自己的祖国, 在这里田家炳遭受了很多的歧视和打压,让他非常的气愤。
于是1958年的时候,田家炳毅然决然的移居香港,将自己在印尼的产业一点点出售。
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,所以面对世界经济大衰退的时候田家炳的皮革厂才会稳如泰山。
在香港,拥有巨额财富的豪门家庭生活都非常的奢华,一掷千金对这些家庭来说都是小意思。
但田家炳这个亿万富翁却是个例外,他的生活不但一点都不奢华,甚至过得有些“穷酸”。

二、
小时候过过苦日子,有了钱之后坚持勤俭节约的富人有不少,但这些人在极度“抠门”的田家炳面前,却都不值一提。
说实话田家炳的“吝啬”就连很多普通人都望尘莫及。
身价巨富的他很少给自己添置新衣服,一件西装能够穿好几年,袖口都磨破了也舍不得扔掉重新买一件。
他经常穿在脚上的鞋子更是十多年不换,除非是鞋底完全断裂不能修补,不然田家炳是绝对不会购买新鞋子的。
甚至就连日常穿的袜子也是补了又补,缝了又缝。
手表很多时候可以彰显一个男人的身份,那些豪门当家人的一块手表动辄几十上百万元,上千万的也不少见。
但这种东西在田家炳的眼中就是看时间的一个工具,根本没有必要去那么讲究排场。
所以他戴在手上的一直都是一块非常廉价的电子表。

由于款式太过于老旧不便示人,田家炳平时都将自己的电子表放在口袋中。
这其实都不算什么,最夸张的是田家炳出去住酒店都随身带着香皂,喝完矿泉水的瓶子也要反复的使用,轻易不丢掉。
节约早就成为了田家炳生活的主旋律。
对自己“抠门”A股策略,对家里人田家炳也不大方。
在他看来,“留财于子孙,不如积德于后人”,所以比起物质,田家炳更注重精神和道德上的“富养”。
在田家炳的言传身教下,4个儿子5个女儿都非常懂事,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。

别的豪门少爷小姐每一天的零花钱都要好几万,田家的几个孩子不但不乱花钱,上大学的时候还会主动的去勤工俭学。
就算是子女的婚嫁,田家炳也没有像其他的豪门一样大操大办,让全香港的人都知道。
他非常低调,一切从简,悄悄的就帮着几个儿女都成了家。
八十岁生日的时候,儿女们想要给老爷子好好的操办一下,庆祝庆祝。
结果田家炳却婉言拒绝了,只是和最亲近的人吃了顿便饭,根本就不同意摆酒席。

论资产,田家炳在香港完全能够排名前列。
可是他日常所过的生活却连普通香港中层人士都不及。
如此“吝啬”的大佬,别说是香港找不出第二个,就算是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之又少的。
毕竟对真正的有钱人来说,财富只不过是一串数字,只要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适,花钱那都不叫事儿。
但这种及时享乐的理念在田家炳这里是完全行不通的,他挣钱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享受的。

三、
“利人必能利己,己立才能立人。”
这是田家炳的座右铭,他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着这十个字。
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,田家炳就致力于慈善事业,推动社会福利发展。
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慈善,八十年代开始,田家炳主动交出了接力棒,让5个儿子分管家族的主要产业。
他自己则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了慈善事业上。
彻底放手之前,田家炳跟儿子们约定,每年至少要将工厂利润的10%拿出来用于公益。
田家的孩子都非常懂事,二话不说就同意了父亲的要求。
1982年,63岁的田家炳成立了纯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——田家炳基金会。

田家炳一直认为“中国的希望在教育”,教育才能兴邦,才能富国,所以这个基金会的主要任务就是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书读。
知道内地有很多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比较稀缺,他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,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走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市。
截止2018年7月,田家炳基金会一共在中国国内资助大学93所、中学166所、小学44所、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、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。
为了祖国教育事业倾其所有的田家炳也因此得到了“中国百校之父”的赞誉。

做纯公益性质的慈善是非常非常花钱的,田家炳为了让自己的慈善基金会能够做更多的事情。
2000年的时候,他将居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售出,所得款项全部投向内地的几十所学校。
2009年,90岁高龄的田家炳又将名下仅余的4座工贸大厦捐赠基金会,把资金收入拨捐慈善。
在香港,许多豪门子女为了争夺家产闹得反目成仇,甚至对薄公堂的有很多。
但田家的几个孩子却非常的和谐,他们对父亲卖房捐校的做法没有任何的怨言,全部无条件支持。

在慈善事业上投入了巨额资金的田家炳是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中“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百位慈善人物”,也是第一届“感动香港十大人物”。
2006年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授“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”,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。
但日常生活中他非常谦虚,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总是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小市民,运气好做了一点小生意。
据相关机构统计,田家炳的一生将自己至少80%的资产都投入了慈善事业。
2018年7月17日,著名的慈善家田家炳老先生在香港安详辞世,享年99岁。

他去世后,所有的资产都捐给了基金会,身边只留下了两件穿了好几十年的西装。
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话: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”
这句话堪称是田家炳老爷子一生最真实的写照。
他经商起家,少年时颠沛流离到异国他乡,但心中却一直都记挂着自己的祖国。
最终在积累下可观的财富后,他用整个后半生去践行“兴国之道在教育”的信念,诠释了什么叫做“大爱无疆”。
田老爷子仙去已经7个年头了,但他的精神永远与中国教育同在,他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。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